目前分類:DANCE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覺得好看嗎?」這是我看完《柬埔寨故事》走出劇場後,開始幻想當別人問我這句話時我該如何回答,就當我還沒想到答案時,在花蓮打拼的每週看戲俱樂部編輯薛西就打來了,他問我該不該去看,身為住在花蓮的文藝青年,每個週末到台北補充藝文知識的時間顯得特別珍貴,於是我的回答變得更加保守與不確定,「我覺得有點悶啦!你可能會睡著,不過是一部滿有趣的作品,而且EIKO&KOMA是大師耶,他們難得來台灣演出,這次演出很有意義哦,搞不好你會很喜歡,因為我有上他們的工作坊,所以我覺得滿好看的….哎呀,你去看啦,很值得。」就這樣,我的回答充滿矛盾,愈講愈覺得薛西應該要去看才對,是什麼原因讓我不能直接了當的說好看或不好看呢?原因太多了,於是我決定寫一篇文章述說我所知道的EIKO&KOMA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演出時間:2009.4.11 1330

演出地點:北藝大舞蹈系館

編舞者:吳幸亞

舞者:張聖潔、黃佩嘉、陳韋云、蘇品文、徐宇霆、陳冠蓁、許家綾、賴昱文

 

    此次演出有三個作品,其中兩個作品於舞蹈系館的舞七教室,最後一個作品是在系館四合院建築中的草坪地演出。

    第一支舞〈遺失的瞬間〉,一架鋼琴,兩個女孩,一個坐在椅上,一個縮在琴下,椅上的女孩無神的按著琴鍵,忽有人由觀眾席後方走出,以口哨吹出一段旋律,是位女子,她走到另一台電子琴前方。三人的關係彷彿由回憶構成,女孩是女子的回憶,琴下的女孩又是椅上女孩的回憶。細膩優雅的鋼琴聲,兩位女孩透過身體各部位和鋼琴互動,時而爬上琴蓋,時而從椅子滾下,兩人的動作彼此呼應,身體隨著節奏轉換質地與情緒。此作的空間與燈光運用,皆營造出一種私密的氛圍,舞者和音樂的關係緊密,是一支相當動人的小品。

    第二支舞〈中〉,是感情濃烈有著緊張關係的三人舞,兩女一男,與滿地的枕頭,述說了情感中的溫柔與暴力。一開始的音樂強過舞者肢體,但到舞末,舞者情緒滿溢,高飛又落下的枕頭,俐落中帶有拉扯的雙人舞,將舞作帶到高潮。而空間上的運用,雖只有三位舞者,卻因為張力十足顯得相當飽滿,這支舞如果移到更大的劇場空間,想必也能有很好的表現。

    第三支舞〈Over The Rainbow〉,幸好天氣晴朗,使得戶外演出相當成功。五位女舞者頭戴泳帽身穿泳衣,在草地上翻滾跳躍旋轉,有時像是優雅的芭蕾伶娜,有時又像活潑好動的小女生在玩耍,笑聲、歌聲和水聲,女孩們在水中與陽光下舞蹈,顯得特別青春愉悅,而草地的綠、建築物的紅與天空的藍,也使觀眾得以更投入舞作,接收作品所帶來的歡樂氣息。

    全長約90分鐘的舞作,讓許多家長和小孩有個美好的觀舞經驗,而我也被創作者的真誠深深感動著。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刊載於每週看戲俱樂部

訪談時間2009/3/13

記者/JOE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出時間已到,觀眾席上的燈尚未暗下,卻隱約聽到異國語言的說話聲傳出,猜想或許是節錄自電影中的對白。

 

    燈暗,幕緩緩拉起,舞台中央漸漸露出一長方形半透明的空心柱子,裡頭有身穿黑衣的舞者,從高處移動到地面,臉龐透過柱子忽隱忽現,在他移動的同時,一對對的雙人舞陸續展開,以芭蕾技巧為主的肢體質地,舞者們的動作快速流暢,女舞者絲毫不費功夫的被男舞者抬舉或放下,在短短幾秒之內就已變換多套雙人舞的技巧,他們的身體與表情透露出痛苦或不捨,時而縮腹屈背,時而掩面跪地,呈現出豐富濃郁的情感。

   

    舞台上除了特殊的長方形空心柱外,舞台兩側各有一塊黑布,遮住原有通往後台的走道,黑布上有跳動的舞者身影,將鏡框式舞台更具體的圍成一密閉空間。柱子如同天堂通往凡間的階梯,一名黑衣男子走出柱子,他是天使,由他的衣服背面多了兩個橢圓形的洞口得知,他與凡間似乎沒有關聯,卻又始終待在那,他開口道出他的渴望,他不要永恆,他要感覺、罪惡和興奮。

 

    天使眼中的人們,為了愛情痛苦,也為了短暫的快樂而放縱。舞者身著龐克式黑衣,男舞者穿短裙與長靴,女舞者穿半透明黑色背心和短褲,男女臀部緊黏前後搖擺,或是列隊摟腰踢起大腿舞。儘管瘋狂,都比無知無覺來得好,天使不想要原有的翅膀,他用手肘在地上爬行,他要不同的羽翼。

 

    美麗的女人,雙手抓著身上的大蓬裙,粉嫩的色彩,別於之前的全黑或膚色裝扮,她們旋轉、滑地,躺下將雙腳掛在空中,彷彿是另一種樣態的翅膀,天使要的是女人的愛,他追求的羽翼便是愛情。

 

    一道水柱降下,天使用嘴接住,柱子周圍漸漸滲出水來,人們(或是斷翼的天使?)一一回到柱子內,只剩下天使在水中激出水花,依舊對凡間留戀不捨。

 

    舞台佈置以柱子中心,故事發展以天使為主軸,技巧性強的雙人舞,與帶有戲劇演出的敘述手法,並穿插電影《慾望之翼》的台詞,構成了富有詩意的舞蹈作品。

   

     舞作藉由天使的角度,呈現人類的情感,人們總是追尋永恆,渴求完美,天使卻已厭倦毫無感受的「理想」生活,反倒想嘗試人類的喜怒哀樂。頗有要人活在當下的寓意,也令人重新思考情感、抑或是情慾,所帶來的得與失。

   

    作品中的敘事部份,在幾段天使的獨白中,或許能大約拼湊,雖然在某些時刻,獨白顯得不太必要,但整體而言,劇情和舞者的動作同樣流暢。較為可惜的是或許為了突顯出凡間的放縱,讓舞者們盡情表現出人類醜陋的一面,暴力相向或是激情做愛等等,在重拍節奏與街舞搭配時還算恰當,但當舞者們整齊抬起大腿跳起康康舞時,頓時破壞前面所營造的一種寧靜優美之感,幸而在舞作結束之前,舞台上的波紋同時映在兩側黑布上與觀眾席的天花板,心情又再次平靜下來。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串‧竄》
影像 滾球 舞者 音樂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有想像中的『慢』,也沒有原先以為舞踏特有的『重』,其實對舞踏的認識也只有最近出版的書─日本暗黑舞踏,和之前在光點舞影展看的幾部相關的片子。
不太清楚舞踏的技巧 ,也不覺得技巧是重點,反倒是那股專注的精神,會使觀眾一起投入氛圍中,加上舞台裝置燈光和音樂,營造出的整體感,是我目前說得出的特色,但在中間幾段鋼琴配樂中,我覺得舞者被吃掉了,不知是否首演的關係,燈光好像有點出錯,但所有小缺陷在結尾時全都顯得不那麼重要,從一開始我就覺得舞者是花,但到最後這個意念被具體的呈現,而且由於前面90分鐘的堆疊,讓最後綻放的花朵美麗動人。而更讓我感動的是七位舞者的謝幕,要有多堅強的團隊可以支撐起這純白無瑕的演出呢?優雅從容的彎腿鞠躬,就像花兒即使謝了還是有另一種美感。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捫心自問:「你是誰?」我自己答道;「我是人。」有靈魂肉體,聽我驅使,一顯於外、一藏於內。這是奧斯定(S.Aureli Augustini)在《懺悔錄》(Confessionum)中提出的問題與答案。而我選擇問自己喜歡什麼來定義我是誰,透過一個對象來說明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由我的世界來說明我是誰,這裡的世界指的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的那種世界,意即個人世界。

        我的世界自我有意識以來,舞蹈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直到最近,它正式成為我人生的重心,因為我選擇了繼續研究它並決定報考舞蹈評論研究所,很幸運的我如願考取,而這也表示我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正式和過去與舞蹈的關係確確實實的有了延續與發展。

        這條路是漫長的,一個人要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比起知道「不要的是什麼」困難了許多。舞蹈是我天生就有的興趣,小時候的興趣轉變為人生計畫的一部份,這期間我曾經想放棄,因為看不到未來,對於未知感到恐懼,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的沒有自主能力的一步接著一步走完,至少我知道我會很後悔。

         我喜愛的編舞家伍國柱帶著熱愛舞蹈的精神因為生病而過世了,這激發了我應該認真對待自己的夢想,隨著年齡增長,我學會用各個角度檢視夢想的可行性,如同當代倫理學家赫爾(Richard M. Hare )在《道德思維》(Moral Thinking )一書中將道德思維分成三個層面:直覺層面、批判層面與後設層面,受了四年哲學訓練,我深深明白喜歡一件事不是只依靠感覺和衝動,而是必須理性思考,評估可能性之後再去實踐。我沒有太過複雜的步驟,就只是在每次欣賞演出之後問自己會不會再對舞蹈所期待,無論演出我喜不喜歡,答案都是肯定的,我想我愛的不是舞蹈的外表/現象,而是它的本質,我有一股欲望想知道舞蹈的一切,就如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論靈魂》(De Anima)中所說的,行為總是和欲望相關,但要產生一個好的行為,還必須要有實踐智慧,意即選擇和思慮,於是我經過選擇和思慮,決定將欲望化為更實際的動機,付諸行動。

        這條道路還很長,我充滿希望,而希望中夾雜著恐懼(在確定考取之前則是恐懼夾雜著一絲希望),人總是對未知恐懼,但想清楚問題後,便有多一分的把握去面對。也是因為那位編舞家的作品讓我體認到,人雖然渺小,但意志力可以很強大,就如同在他的舞作《在高處》和《斷章》中,人們焦慮不安(不停抓癢或抖動身體),似乎找不到出口(拼命往上跳),但最後給了自己一些光(手電筒的光)或是希望(彩色的汽球)。人會因為挫折而失落,但人也可以鼓舞自己,這全在一念之間,地獄或天堂,就看你的選擇,而這也許也能對應到伍國柱在《在高處》所下的註腳:「原來在高處也是在最深處,最低處」(《聖經》彌賽亞書)

         編舞家死了,但他真的死了嗎?他也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而他的精神還繼續在這個世界活著,在我的世界活著。

        人能認識歷史性的意義,因人本身是創造歷史的存有者,也因人是生活在歷史中。我透過我的成長背景了解自己,透過他人的生命經驗看到自己,透過自己的反思逐步建構自己的內在心靈,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一一實現在生命中,而過去和未來的整合,在現在實現。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試圖整理思緒的一篇文。

昨天和很久沒有聊天的老師聊了幾十分鐘。

今天把放在家很久的新藝見音樂舞蹈篇快看完了。

很久沒寫心得了。

但其實從去年10月(懶得找之前的記事本不然應該更多)到現在我看了不少演出。

而且好像戲劇也佔了不少,下面就條列出我看的演出,順便試試能不能找點結論歸納我的想法。

 

1. 2007/10/20 油干子《死亡禁語》()

2. 2007/10/27 伊沛格《黃金城傳說》()

3. 2007/11/03 孫梲泰、楊維真、王維銘《跨舞蹈》()

4. 2007/11/04 焦點《30歲以前》()

5. 2007/11/10 蔡瑞月舞蹈節()

6. 2007/11/11 北藝大《吶喊竇娥》()

7. 2007/11/11 楊春江《玩空間》()

8. 2007/11/17 差事《闖入廢墟》()

9. 2007/11/18 外表坊《暗沙Q3()

10.2007/12/01 雲門《九歌》()

11.2007/12/08 李宛儒《中東肚皮舞》()

12.2007/12/15 風乎舞雩《大膽創作集合》()

13.2007/12/29 陽光《浮生若夢》()

14.2008/03/09 城芭《點子鞋》()

15.2008/03/23 瑪麗書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

16.2008/03/29 焦點《顛覆個體》()

17.2008/03/29 雲門二《鳥之歌》()

18.2008/03/30 里昂歌劇院《灰姑娘》()

19.2008/04/26 金枝《山海經》()

20.2008/05/03 官能藝術祭《完全自救手冊》()

21.2008/05/03 官能藝術祭《綿延不斷的風景》()

22.2008/05/10 官能藝術祭《仍等著那班特別專車》()

23.2008/05/11 優《聽海之心》(?)

24.2008/05/17 北藝大《浮士德》()

25.2008/05/17 DOUBLE C《反射》()

26.2008/05/24 北藝大《春之吶喊》()

合計:戲─10 舞─15

 

其中我喜歡的有楊春江的演出,因為他純粹玩空間到一個極致,沒有大道理,但創意十足,隨著他的帶領我得以進入一個新的空間。

 

北藝大的吶喊竇娥,我比較無法說出喜歡戲劇的理由,但很明顯就是深深受到吸引,挑不出哪裡有缺失,而劇中的舞蹈成份更是令我驚喜, 完整的看了一個故事,被滿足視覺聽覺和腦袋的欲望,舞台空間的運用,演員的姿態和演技,以及巨大的能量,同樣的以上這些詞仍適用於最近看的浮士德,也許是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許是導演的改編讓我有同感,也許是演員們的精準,也許是再次看到原來舞台可以這樣玩,也許是戲劇本身對於我更新鮮有趣。

 

外表坊的暗殺,則是台詞太精采,就是兩個演員說著話,當然也不只是這樣。

 

而陽光劇團無疑是我去年最愛的演出,很多人都說過,那就像一場電影,但人物就在你眼前活生生的演出,那是另一種世界,無論演員在休息或是演出,都會讓你不由得尊敬他們,他們是那麼認真的在活著。

 

林懷民的鳥之歌,只有一個動作:跳。從輕盈到沉重,從享受到煎熬,它只是很單純的跳?還是是經歷過些什麼之後的跳?走出劇場後我的腳很沉重,呼吸也是。

 

山海經又是另一個滿足,在古蹟演出,更棒的在於他們在古蹟演出的熱情和勇氣,就像我總是在學生演出後的謝幕時特別激動,是那種大夥兒一起努力的感覺,人與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但有可能為了一個目標一起前進。

 

加拿大的小兒麻痺患者演出的仍等著那班別專車,我聽到了他的心聲,看到了他的世界,也看到我自己,無論身體健不健全,我們都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也需要別人的愛,需要別人的尊重,需要自主性,我喜歡它的結局,快樂的奔出劇場去赴約,我始終相信,在人的心中都是渴望光明面的,就像伍國柱的舞作,也總是在沉重之後給自己力量,無論是手電筒的光或是氣球的飛。

 

對應到剛看的評論集,裡面提到現代舞作似乎受到現今流行形式的影響,著重在拼貼,以及跨領域,以至於編舞意念表達不夠完整,簡單的說是玩花樣玩過頭導致本末倒置,而我自己喜歡的作品往往是好好的跳舞,例如越界的支離破碎,呈現出舞者最大的優勢─身體,或是

楊春江的玩空間,也是乾乾淨淨的一個人去和空間互動,或是林懷民的鳥之歌。

 

而伍國柱的舞作則是給了我像在看北藝大戲劇展演的感受,一種完整的被包圍的經驗,你沒有餘力去分析,你就只能待在裡面去接收,被完全的吸引,而這不就是欣賞演出的最大目的嗎?就像一本好書或一場好電影,便是帶你到它的世界去。

 

戲劇與舞蹈的關係是我最近想去探討的,當然也是在意台灣的編舞者們是不是能夠創造出既玩花樣又兼具深度的作品來。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三月實驗劇場─醒覺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時間:2008.3.1  1300

地點:蔡瑞月舞蹈社草坪

演出舞碼:《死與少女》蔡瑞月編 《那個時代》埃立歐‧波碼爾(Eleo Pomare)

與會人:吳叡人、林淑芬、楊建章、吳哲良、廖仁義、楊翠、王貞文、石計生、李敏勇

 

        美好的陽光下午,由《死與少女》和《那個時代》兩個作品展開論壇,兩支作品皆在去年的蔡瑞月舞蹈節看過,但舞者方面有點更動,《死與少女》上次的演出者是葉博聖和羅孟真,這次是林維哲和程心怡,可能是座位的關係,上次座位稍遠,只記得葉博聖高大的身軀如同死神壟罩著少女,這次卻將目光放在程心怡的表情上,痛苦卻又呆滯,動作呈現被操控,雖然偶爾高舉的腳和凸出的腳背會讓我忍不住猜測她的學舞背景,但歷經去年的蔡瑞月相關歷史的拼湊,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無力無奈的的感受。《那個時代》前後兩次觀賞我同樣只注意到演出者有溫祖威,他太亮眼,同樣一個動作,他的伸展性與張力就是比其他舞者搶眼,以致於我忽略了整個舞作企圖要表達的意涵,這也讓我開始回顧所有的舞蹈作品中,哪些是要傳達意義哪些是純粹展現舞者身體,舞蹈究竟是工具亦或是目的本身,而這個問題涉及到的編舞家的動機,舞者的表現能力以及觀者的欣賞角度。

        在接下來的論壇中,很明顯的,舞蹈作品是工具,因為在第一階段的論壇中,所有學者以這兩支作品來詮釋,試圖辯証藝術與救贖的關係。

論壇發起人吳叡人首先說明論壇的構想:在文字與非文字的文本當中尋找思想,而所謂的非文字文本即是舞蹈、音樂等藝術。他認為蔡瑞月的作品反映了人及台灣的生命,並由《死與少女》這支舞演繹出藝術與救贖的主題,死亡是一種超越和救贖,就如舞作中少女透過擁抱死亡而轉化了死亡,擁抱為一種生的慾望展現,她選擇面對因而超越進而得到救贖,就如同蔡瑞月選擇用藝術作品超越自身的苦痛。吳叡人更進一步的詮釋,舞作中的死就是國家暴力,而少女便是國家暴力下的受害者。

        相較於吳叡人的龐大完整結構的詮釋,林淑芬則以柔性姿態朗讀她的文章,在文中她以救贖為起點: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救贖?或許,思考本身已是救贖的起點‧‧‧

        楊建章回應吳叡人所提出的藝術與救贖的連結性,他不認為兩者的連結性是必然的,他強調把藝術當成是救贖的手段或途徑正是藝術的終結,並指出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姿態,而不同點在於觀者自己的詮釋,而這也是作品擁有許多的可能性的原因所在。

        評論人廖仁義綜合前面學者提出觀點並回應,舞蹈是身體的藝術,而身體不可避免的有其歷史性,故人的身體能夠書寫自己的歷史性,但人的身體除了能反映歷史也能夠創造歷史,身體由本能性提升到了創造性,就如同德國編舞家瑪麗魏格曼和台灣的蔡瑞月,都因為受到當時身處的時代欺壓選擇透過作品超越苦痛。死亡,我們如何能夠詮釋他人的死亡,因為沒人能夠經歷自己的死亡,《死與少女》一作顯現蔡瑞月選擇面對死亡並超越死亡。回應吳叡人:死亡比國家暴力莊嚴。回應林淑芬:自我是在向他人不斷開放之中形成,又不斷的開放不斷的形成‧‧‧。回應楊建章:在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根源》一書中,海德格認為詮釋作品應以詩意的真理,故藝術無法化約到政治,但透過詮釋,卻也無法排除政治性。

         以上為論壇的第一階段,較為理論式的探討藝術,第二階段則由文學家們談談台灣和藝術。

         楊翠回憶自己的阿公楊逵述說當時的台灣,就如同陳玉慧的《海神家族》,藉由父母和祖父母的歷史拼湊出台灣歷史,靜靜聽完楊翠的故事,是沉重的,她的父親很少說話,那一代的人,無法不沉默吧,我簡直無法想像,畢竟現在是大家都搶著說話的時代,最後她說,認識悲觀才能夠超越悲觀。

        王貞文配合投影片,整場用台語述說女性的故事,她由舒伯特的四重奏「死亡與少女」串聯起幾位相同命運的女性的故事,她認為死亡與少女間還有一個角色,便是母親,蔡瑞月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而堅強的活下去,卻無形中造就了現在的一切。

        石計生說蔡瑞月用作品的永恆性來控訴和超越一些骯髒的事件,而這個精神被她的媳婦蕭渥廷傳承下來,舞蹈不應只是展現完美的身體,而應該在公共空間中引起人的意識和注意。(延伸閱讀:那玫瑰所指向的慈悲空間— 關於紀露霞、蔡瑞月和蕭渥廷的藝術與救贖http://www.cstone.idv.tw/rserver.php?mode=tb&sl=834)

        這場論壇,聽到最後我以為我還沒從雷震的座談會離開,沒有舞蹈了,我的腦子只想著台灣的種種,離開舞蹈社,看到泡泡在飄著。

 

參考資料

第二屆蔡瑞月舞蹈節節目單

第二屆蔡瑞月舞蹈節論壇文集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早醒來
打開電視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邊的朋友幾乎是要買票卻因賣完了而沒看到
該不會是這樣我到現在都沒看到相關文章的原因吧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藉由楊春江和劇場空間的互動,觀眾看到了牯嶺街的內部(建築物內)和外部(屋頂和舊書街),幾十年前(監獄記憶)到上禮拜的歷史(王維銘的牆角和燈光、孫棁泰的繩索)。運用接觸即興的原理,他將劇場當成舞伴,互相開發出不同的支力點,雖然即興但仍處處算計,實驗不代表不精準,音樂、肢體和空間三者緊密結合,果真讓一人獨舞有了新的視野。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場演出在之前參加月舞影展時就知道了,不過還沒有完整的菜單,只知道會重建石井漠的作品,這對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個月才看到完整的DM,感覺內容很豐富,便在買楊春江時一起買了,真慶幸我有看這場,好久沒有那麼滿足的走出劇場了。這次觀眾席設在草坪,雖然看舞時為了避開眼前的樹幹上半身不停左右移動,但天氣好環境舒適,而且意外看到喜歡的舞者也有演出,重建作品又出乎意料的好看,好看在於重建的很棒,味道對了,讓人可以設想幾十年前的舞蹈氛圍原來是那樣的。
         上半場有四支台灣編舞家的作品,分別是蕭靜文的《大草原》,楊桂娟的《百合》,張曉雄的《等待》及古名伸的《我和我的影子》(選輯),和一支美國編舞家Eleo Pomare的《那個時代》。一直很喜歡張曉雄的雙人舞,細膩又濃稠有時又衝突性的帶點冷,這次的《等待》不像《支離破碎》那麼冷調,三個舞者,只有兩個人跳,但最後的擁抱卻給了那個沒跳舞的人,也許那個擁抱只是一個幻想。古名伸的作品一向給人輕鬆趣味的歡樂氣息,這次《我和我的影子》的選輯也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跳舞和生活根本是同一件事嘛,聽著音樂擺動身體,換上泳裝戴上太陽眼鏡作日光浴,左邊進場右邊出場的微波爐,曬完太陽後,爆米花已經製作完成,香味溢出,What a wonderful world!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明明就該背英文單字,還是忍不住想寫一下看完《1875》的感覺,《1875》為周書毅為北藝大畢聯展《三十歲以前....》重新改編的作品。
《三十歲以前....》有六支舞,其中三支是舞創所的學生的作品,另三支為編舞家分別是蘇安莉、張曉雄和周書毅的作品。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final[1]大膽是一種精神,一種無所畏懼的態度,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大膽為口號,以原創為宗旨,強調以創新創造的態度去創作,不做和別人一樣的事,藝術唯有原創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創立於20055月,20069月在高雄與台南創團演出《1997-2005顏鳳曦作品集》,演出作品包括汽球只有皮膚而裡面一無所有〈1997美國舞蹈節)》、《面對》、《箱子(2003國家戲劇院新點子舞展)》、《流言(2004雲門舞集2青春編舞工作營)》及《痕跡下(2006高雄市新秀傑出獎)》。20073月顏鳳曦以獨立創作者的身分在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點子鞋系列四發表《掉落》,5月受邀兩廳院20周年歡慶系列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發表《生趣》,親自和顏媽媽在實驗劇場快樂跳舞打動了每個觀眾的心,在在顯示旺盛的創作力以及與觀賞者心靈交流的溝通能力。

   

      2007年年底風乎舞雩全新製作《大膽創作集合》聚集編舞家顏鳳曦、影像創作者李玖庭、音樂人黃旨忻及旅美舞者Sandra S. Chiu,個自以「大膽」為主題大膽創作。

   

        別以為跨領域就是找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創作一個作品,這次的《大膽創作集合》便是有四個作品:顏鳳曦《新藝術拍賣會》、李玖庭 《我的紅色沙發》、黃旨忻《吻》和Sandra S. ChiuHere We Go Again》。 

        由顏鳳曦向三位創作人提出以大膽為主題來創作,不限定呈現方式,三位創作人都認為這是沒人做過一定會很有趣而爽快的答應了,顏鳳曦表示三位創作者願意接受邀請便是一件大膽的作為,於是影像創作者李玖庭除了以專長影像表達還編了舞,音樂人黃旨忻除了做曲也選擇編舞,舞蹈對黃旨忻而言是一個美麗的媒介,他說:「舞蹈較音樂來的具象,與音樂十分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真的看得見」;但它們也十分相似,都有著律動、呼吸,並且帶有令人充滿想像的力量,我喜歡它們一起合作的氣氛,彷彿兩個好朋友在對話。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去編舞,是一種新鮮的嘗試,我渴望肢體自然的呼吸律動,帶給音樂另一種新的生命,身體的每個變化,都在唱著流暢的旋律,好像我用音樂說了一遍這個故事之後,接著當音樂跟舞蹈結合之後,又說了另一種版本,彷彿音樂給了舞蹈點什麼,又彷彿舞蹈給了音樂點什麼,我喜歡這樣的氣氛,它們的結合,讓「吻」的想像,美麗不堪。」

        總是讓舞者和觀眾無法預期的顏鳳曦,這次新作《新藝術拍賣會》邀請作品影像創作者林邵欣以切割作品的概念使舞台呈現分割狀態,觀眾席採圍繞式,讓觀眾以不同的角度看作品,舞臺上有許多畫框,宛如一場藝術拍賣會,舞作內容也運用切割拼貼的方式探討原創性和人性。以人為主,用創作探討人、生活與生命是顏鳳曦向來所堅持的。創作者表示這個作品富有教育意味。

        從籌備到演出《風乎舞雩》歷經一波多折,愈挫愈勇的戰鬥能量讓顏鳳曦堅信作品會非常好看,作品爆發出的生命力絕對讓觀眾嘆為觀止。(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或撥打(02)3393-9888)

 

2007/11/24()19:30  2007/11/25()14:30 南風戲盒(高雄市新興區忠孝一路1074) 票價350

2007/12/07()19:30  2007/12/08()14:30 19:30  2007/12/09()14:30 台南誠品書店B2藝文空間(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B2 票價350

2007/12/15()19:30  2007/12/16()14:30  台北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台北市敦化北路12050B1)  票價400

 

買票去紅玫瑰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c4QWP9sLuh%2f0H%2fHVfpQfz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拜三深夜又睡不著了
拿起手邊的這片dvd(True Prince Vladimir Malakove)看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有的文字都不再重要
音樂流出來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舞者跳了什麼,似乎是他們說了什麼才是重點。雖然在觀賞的當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眼睛盯著舞者身體,他們說話時便將眼光移到字幕,漸漸的音樂和動作開始重複,而不同語言和音樂元素讓作品有了段落和劇情,直到林文中的獨舞,我終於抓到核心。
  剛看完舞作,我以為比爾反上帝,因為在開場白和結尾處他以相當諷刺的口白證明上帝的全能。但把能看到的相關資料看過一遍後,我想,他是藉此來突顯人的盲目與迷信,不是宗教層面,而是個人對於國家的信念。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了蔡瑞月的紀錄片《海燕》
之前的戲劇《舞者阿月》有很多報導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